“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相信这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人人会唱几句,他的作者就是名列明朝三才子之首的杨慎,这首《临江仙》是他的弹唱作品《说秦汉》的开篇词。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明朝三才子之首的杨慎吧。其实从这首广为传诵的词中,我们可能猜知他大概是位 “意气豪迈自潇洒,无拘无束过人间,千古风流多少事,且寄闲情于闲说”的大咖牛人。
是的,他的确很“牛”!他不仅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位朝中重臣,还是有名的文学家!在诗、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学问精深的他,牛是牛,却并不“潇洒,无拘无束”“闲情,闲说”,相反他半生流放,困顿羁旅,最后还死在了谪戍地。
出身好,学习牛
1488年12月8日,京城一座官宅里出生了一个小男孩儿,当官的祖父和父亲高兴之余,想想官海浮沉,不仅从心底为他祈祷:孩子啊,将来,不管是做人做事,为官治学,都要谨慎从事啊!于是为他起名杨慎,字用修,号升庵。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杨慎,遗传基因超强。父亲杨廷和自幼聪明, 12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后仕途平顺,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四朝元老,多年为官,朝中重臣。母亲出生名门,知书达理,喜好诗词,在他幼年时常教他诵读诗词。
智商学历双高的父亲和情趣高雅的母亲给小杨慎带来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天资聪颖的他,小小年纪便显示出了不同与众的禀赋。据说他襁褓之中啼哭时,只要父母诵读《论语》《中庸》等书,即停哭而入睡。
早慧的他,1岁半刚会说话,就能熟背《中庸》,2岁半识字后可一目十行,日记数卷。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已失传),为李东阳所赞赏。
杨慎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无书不读。小小年纪便才学出众,博学之名远扬。20岁时参加会考,本来已经被主考官列为第1名,但是因为烛花意外掉落在试卷上,上面的试卷被烧毁,他不得不落榜。
三年后,1511年,少年学霸,青年才俊的他再次参加会考,一举中的,考上了状元。家族里的第三个进士诞生了!(另两个是其父亲和爷爷)
想想,祖父,父亲皆当官,父亲又是朝中重臣,而自己又中了状元,这在当时,怎么也是独门新闻啊!而且很可能因其家庭原因而被私下争议为“萝卜招考”“潜规则考生”等等,但奇怪的是,杨慎中状元,竟然没有引发任何争议。
因为他少年时期,学霸之名就远扬,有绰号“无书不读”,才高八斗,博学多才之名,京城人尽皆知,他不中状元,人们才奇怪呢!好比上海的武亦姝,考不上大学才叫奇怪呢。
嘿,家世显赫,天资聪敏,少年学霸,学府才俊,一路顺风,不服不行啊!更美的是,中了状元之后的他,很快洞房花烛夜,又娶了官宦人家的女儿王氏,夫妻俩相敬如宾,感情甚好。
远发配,勤学习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流放云南后,对仕途失望透顶的杨慎,不再心存幻想,也不敢再抱有复出的愿望,因为那个朱厚熜是个“很记仇”的人,他一生大赦天下几次,却唯独对杨慎恨意难平,最终都没有给他赦免,还他自由。
不仅如此, 每隔一段时间,他还要向朝中大臣问问杨慎的情况,幸好,朝中同僚,感于杨慎品高憨直,同情他的人很多,大家也都了解皇上的德性,于是每逢他问起杨慎的情况,朝中总会有人帮他打掩护。
“哎呀,那个家伙,现在老惨啦,后悔的要死,终日以泪洗面,日子过得很难啊!”见不得杨慎好的朱厚熜,就会高兴地嘎嘎大笑,满意万分,变态离去。
想想,杨慎可真是有好人缘,常言“失势众人推”,如果遇上一两个和皇帝同样心理变态的小人,说上一两句咸淡不均的话,怕是有十个杨慎,都死在云南了。
上天给你一地鸡毛,你却用它扎了一把漂亮的鸡毛掸子,还把周围掸拭的干干净净。这句话用来形容杨慎在云南的生活,一点都不错。
当时的云南是蛮荒之地,土匪横行。流放期间,饮冰十年却热血难凉的杨慎,带领家奴仆从百余人,帮助地方官出谋划策,平定了乱贼。还指导当地人民如何从事生产,把当时京城周边的一些先进的耕作方法和医疗技术教给当地人民,大大提高了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
尚未开化的流放之地,当年鲜有风景名胜,再加上交通不便,语言不通, 交流不畅,困顿于此的杨慎,知道仕途无路,但书山有路。
身处窘境的杨慎,唯有发挥天生的禀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想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心辅佐君王被廷杖,无意治学著作丰。专心地读书写作,竟然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名声和成就。

治学严,硕果丰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当时,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自己别开生面,自成一体的诗歌风格。如平铺直叙,明白晓畅又清新自然的诗作——
《出郊》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他多次往返川滇之间,有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
《宿金沙江》
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
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如托老农之语,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沉重,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的诗作。
《观刈稻纪谚》
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
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
古稀之年,他回到四川老家,得到当地官员允许,想终老于此。没想到,京城来的四个人却把他押回了云南。自此,他再也没回到过故乡。临终前,做诗,表憾恨,深为感人。
《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他还广为采集“桑间濮上”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清新别致。
《送余学官归罗江》
豆子山,打瓦鼓,阳平关,撒白雨。
白雨下,娶龙女,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我诵绵州歌,思乡心独苦。
送君归,罗江浦。
杨慎对诗、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一生所写的诗,现存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意境优美,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文则记叙细微,真挚动人。

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作品《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其中《临江仙》是《说秦汉》的开场词,成为我们人人会唱的《三国演义》主题曲。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等等。
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
除诗文外,杂著多至 100余种。由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收入《升庵集》(81卷,又称《升庵全集》)。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多达 298种。《明史》云:“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杨慎编《风雅广逸篇七卷》
起点高,学历高,高理政水平,高治学水平的这个学神,虽然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赦免。但在那个曾经苦甲天下,物质匮乏,天高皇帝远的流放之地,他的精神得到了自由,写出了许多诗文著作,成就了他博学多才,著作等身的学界大腕之名。
难道真是天意从来高难问,文章憎命达?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多年的官海浮沉,多年的权力纷争,在政治权力的游戏中绝对不会有永远的胜利者。所有的荣华富贵,恩怨荣辱,最终都会化为尘土,归于笑谈,而那青山却依然在,夕阳日日红。既然如此,何必你争我夺,徒增笑耳?
放手吧,放弃一切名利荣辱。惯看秋月春风,把酒问盏,笑谈千年古今……
也许,上帝要让人写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现在他对杨慎先生所有的“苦测评”都已通过,那么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于是,一首洞穿历史,笑看风云的气势恢宏之作,在流放期间,从杨慎笔下横空出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而这首名传中外,妇孺皆知的词,广为流传的功劳,却要归功于清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毛宗岗先生,他效仿金圣叹删减《水浒传》的做法,对原本《三国演义》做了重大的变动。他把杨慎的这首《临江仙》做了开篇词,却没有注明署名。名言“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他自己说的,也没有注明,毕竟那时的人,没有太多的著作权意识。
好在历史并不真的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目共睹的后人,还是给杨慎和毛宗岗注了署名,俩人终于有了著作权和署名权。
人生百年,梦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所仅存者,十之一二耳。云南这一去,就是36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君不见,当年才俊,憔悴已成翁。
1559年8月,出自一门七进士的宰相之家,诗文自成一家的明代文学家,杨慎,死于云南贬谪地。老子明世宗不待见的人,儿孙却明白他的价值。明穆宗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杨慎为“文宪”。
也许,他们都没想到的是,这位才子的声名和文学成就,远远超过了当年天下第一的皇上,粪土当年万户侯。“立德、立言,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诚如此言!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杨慎生平简介,杨慎主要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zhijuzi.cn/27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