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那部气震千古的《史记》,世人还会不会记住司马迁这个名字?
谁曾想,他那浮沉的半生,竟然最后汇成了笔力千钧的“满纸云霞”,那就是被誉为“二十四史之首部”的《史记》,一部足以人们世代铭记的煌煌巨作。
而那个一度被世人唾弃的司马迁,那个曾经会“落满埃尘”的名字,也终于是在青史泛黄的书页里刻下了自己的位置。
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会发现,即使是最伟大勇武的王朝终究会化作黄土,哪怕最锋利骇人的利刃也终究会攀上铁锈,更何况那些最金碧辉煌的殿陛终究会大厦崩塌….
然而《史记》不会,它会如同不坠不落的斜阳,熠熠生辉在我们的每一寸历史里,连同着《史记》背后的那个名字——司马迁。
时代:封狼居胥的大时代中的小人物
司马迁的生卒年份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
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也就是汉景帝中元五年。而历史上还存在说法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35年,即汉武帝建元六年。
而关于他的去世年份,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其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也就是汉昭帝始元元年,或者说其卒于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当然最普遍的说法是认为,其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即公元前90年。
不管如何,司马迁出生在的那个时代,正是西汉最顶峰的时代,而他从出生到离世,始终和一个君王息息相关,也就是被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雄韬大略、英武冠世的君主之一的汉武帝刘彻。
虽然司马迁的生卒和武帝刘彻相伴始终,然而在那样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汉武帝是开疆拓土、雄吞百川的伟大君王,而他司马迁只不过是朝堂里的一个小小史官。
一个是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一个是秉笔直书的小人物。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对于自己写作《史记》的动机有十分全面的解释。
司马迁认为自己是“身残处秽”,他对于自己悲怆的命运是无比愤恨,然而是先贤发愤著书的历史鼓舞了他,令他化悲愤、耻辱为写作动力,以与先贤并肩和留名青史为目的,如他自己所言《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不愿以一个“残缺”的身体孤独死去,《报任少卿书》中的自述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这是其孜孜不倦追求的青史名节,也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在。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关于司马迁的详细解说,《史记》背后的那个男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zhijuzi.cn/27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