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的《谈骨气》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哲学意义的散文。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介绍:
- 文章背景:《谈骨气》写于1961年春,最初发表在同年3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后选入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新版人教版语文书中已删去)。其时,正当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艰难途程即将结束的时刻。在这之前,“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 文章主题:《谈骨气》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是吴晗在文章中明确提出的观点,也是他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核心信息。他认为,骨气是一种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的精神,是遭遇任何困难都压不扁、折不弯的勇气。
- 文章结构:《谈骨气》原文共十二个自然段,选入课本时略去了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现存的十个自然段,在阅读时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直接申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继而从理论上阐明了“骨气”的含义;第二层引述了三个例子,具体说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三层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加深一步,指出“骨气”的具体内容和在当前发扬我们民族的这一光荣传统的意义。
- 教育意义:《谈骨气》的现实教育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它不仅对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历史背景有着见证作用,还点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骨气。这种精神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特别是在今天,我们的祖国正在从“四人帮”的严重残害下复苏过来,困难很多,但前途无限灿烂。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困难面前,在西方国家的所谓文明和繁荣面前,应当保持自己的骨气,有决心、有毅力凭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党的领导下去克服困难,夺取四化建设的胜利。
总的来说,《谈骨气》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散文,它以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考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事例,阐述了“骨气”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什么是吴晗的《谈骨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zhijuzi.cn/40452.html